初平元年。
董卓杀少帝,毒害何太后,颠覆了大汉。
当时天下才因灵帝最后的中平恶政所苦,又要面对穷凶恶极的董卓。
当真是家家思乱,人人自危。
关东的州牧、太守们决定起来革命。
天下有难,人人皆可讨贼。
名豪大侠,富室强族,飘扬云会,万里相赴。
大军从洛阳东面的虎牢关跟东北的孟津关,源源不绝的开到。
董卓只好带着天子迁都长安。
然而,关东诸将却开始自行其是。
串联郡守封国的,成为大者。
养大城大县的,是为中者。
甚至占据了田间小路,也能耀武扬威一番。
大家互相攻击,吞吃彼此的势力。
在这样的世道下,黄巾贼再次于青徐之间复苏。
黑山贼也不落人后,再次掠夺了并州冀州。
贼寇们乘胜转攻,战火蔓延到我的故乡兖州。
老百姓、城防军,只要远远看到烟尘卷起,就不战自逃。
那时候,我才五岁。
我的父亲因为世道纷乱,决定教我射箭的技术。
一年后,我的射术已有小成,父亲又教我骑马。
等到我八岁的时候,骑射之道,也算是略懂略懂了。
面对这战火纷乱的时代,父亲每次出兵征伐,经常都会带上我。
我十岁的那一年,父亲南征荆州,到宛城时,张绣投降。
但才到傍晚,张绣又反了。
我的兄长曹昂,堂兄曹安民,都不幸遇害。
但我会骑马,我逃出生天。
修文习武,就是这么「行」!
生于中平末年,长于军旅之间的我,从小弓马娴熟,到今天也不敢荒废了。
有空就打打猎,磨练磨练骑射的能力。
经常锻炼,身体就会强健,也不会贪懒厌倦。
建安十年,我跟父亲一起平定了冀州。
濊貊族献上了良弓,燕代之地也呈上了名马。暮春时节,和风如煦,我跟堂哥曹真一起在邺城西边打猎,收获很是不小。
后来南征刘表,尚书令荀彧来到我部队中劳军,与我谈论射术与骑射之道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「我」是曹丕。
上面的故事,出自于曹丕的《典论》自叙。
想要尽量照着他的原文写也不容易。
魏文帝曹丕的文名,以一个帝王来说,可说是前无古人,后面来者倒是挺多。
凭良心说,这一小段算是「易读、有韵、不难明」的优秀作品。
在这边先画上休止符就是,其实真的很难「信达雅」的传达曹丕原作。
曹丕。
乱世奸雄曹操的儿子。因为长兄曹昂死于宛城之战,而成为继承人。
更在曹操过世后,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,开创了全新的「三国时代」。
对三国有了解的人,不至于不认识曹丕。
但在东汉末年群英乱舞的年代,曹丕向来只是一个配角。
越了解先秦两汉,就越觉得这样的叙述视角有些可惜。
曹丕所开创的新时代,并不是单纯的「承接父亲成果」那样简单。
他自己最引以为傲的《典论》,虽然残篇有限,但也描绘出了两汉与魏晋之间价值观重要的转变。
史书不是胜利者的话语,而是知识份子留下的记录。
想要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,至少需要史书与考古的并行,才能更接近全面。
文字记录,就只是这些识字的人的「文化」。
通过《大秦王朝》(史记)、《大汉天威》(汉书)、《新汉演义》(后汉书),在政治斗争与英雄并起的历史中,知识份子的浪潮,在底下伏流。
都说诸子百家,但影响这段中国史最深的,莫非法道儒三家鼎立。
其中,儒家就像我们知道的「中华文化」,具有非常强大的「包容性」。
儒中有法,儒中亦有道。
但在伟大而包容的中国文化下,强大的排他性跟歧视也同样是存在的。
时间去到东汉,儒家产生了强烈的「排道性」。
事实上,黄巾之乱的太平道,不是道家分支。
而是儒家道派的分支。
被排挤的儒家道派,我向来简称阴阳儒啦,发起了巨大的逆袭。
物理上的黄巾之乱,以及思想上的反动。
三国之中,最大幅接纳阴阳儒思想的,以东吴为首。
最广收阴阳儒人员的,却以曹魏为先。
而诞生于这个物理上与思想上乱世的曹丕,也选择了「道」来开启他的王朝。
曹丕的道,不是阴阳儒的道。
而是老子的道,是汉文帝的道。
在曹操生命的最后几年,与刘备孙权打得不可开交,又面对着有史以来最大的瘟疫……
曹丕完成了他的《典论》,立定了「以道治国」的志向。
但在《典论‧自叙》中,曹丕主要强调自己的「善武」。
他想说什么?
他想说的是,平衡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「我」也学过击剑之术,当时拜了很多老师,各门各派的法门秘诀都不相同,但还是京师一带的最为高明。
桓灵之时,有虎贲勇士王越善于击剑,在洛阳地界鼎鼎有名。
王越有个好友,名叫史阿,也从他那边学得了整套剑法。
我就是向史阿学习的。
有一次,我跟平虏将军刘勋、奋威将军邓展一起喝酒。
听说邓将军武功高强,擅长五种兵器,又能空手入白刃。
但我跟他聊了一阵子,不得不说他的剑术似是而非。
我以前也很喜欢这些小技巧,不过现在学得史阿的剑术后,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高明。
邓将军不服,想要跟我比试一场。
当时我们也喝得七七八八,正要准备吃甘蔗了,我就跟邓将军拿起甘蔗,下场比划比划。
交手了几回合,我一连戳中邓将军的手臂三次。
大家都哈哈大笑,可邓将军就更不开心了。
「这不算,我可没拿出真本事,如果玩真的,我肯定不会输。」
邓将军这么说,我假装皱起了眉头。
「我这套剑术不能制人于死,所以只攻击手臂呢。」
邓展听了,更是强烈要求非得再来一回不可。
我知道,他这次一定会攻我中路,就假装突进要取得先机。
邓将军果然大步上前。
我立刻伸腿一扫,邓展一个站立不稳扑倒,我的甘蔗已经抵上他的额头。
这一下来得突然,在座宾客都是大惊。
我收回了甘蔗,回到坐位上,笑道:「以前阳庆要淳于意舍弃过去所学的医术,才传授他真正高明的上古医道。今天我也是希望邓将军能够放下过去所学,进而习得真正的剑道啊。」
一坐尽欢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这种事情别人写就算了,自己写得自己智仁勇具全,曹丕也不害臊的吗?
其实他接着就写了:
事情啊,不能总是认为自己好棒棒。
「余少晓持复,自谓无对;俗名双戟为坐铁室,镶楯为蔽木户。」
百度说「持复」大概就是「舞双戟」的一种武技。
不过我会这样翻:
我小时候学过「双持」的技术,自认为天下无敌。
都说持双戟固若金汤,一手刀一手盾就像个破木屋嘛。
后来我跟袁敏学武,他教的却是「以单攻复」,像神一样。
对手根本不知道他会如何攻击。
要是哪天我非得跟袁敏对决,应该只有想办法抢得先机一条路吧。
曹丕短短几句,让人有种在看「独孤九剑」一样的感觉。
他明白「人上有人」,但你说有没有自满?当然也是有。
而通篇几乎都在写自己学武经历,插了一句玩耍只喜欢「弹棊」后,曹丕最后才开始完成这篇「序言」。
我的父亲很喜欢诗书文籍,虽然常在军中,也是手不释卷。
他常说:「年纪轻时做学问较容易、因为杂念较少,思虑容易专一,但等到年纪大时就容易忘记所学……」
所以我从小就读书,长大了读更多书。
自己更写了书、论、诗、赋,共六十篇。
《典论》的主体,普遍相信就是「曹丕文集」。
曹丕在自叙中表示,自己生于乱世,从小习武,但也不忘研读学问。
而这一切,都应该归功于他父亲曹操的家教。
这是一个成为魏王太子的自我检讨与未来展望。
展望。
后来,他的儿子曹睿,把《典论》刻在石碑上,立于曹魏宗庙门外。
这跟汉灵帝立于太学的「熹平石经」,显然有不同之处。
不过其实在成书之时,曹丕就「集诸儒于肃城门内,讲论大义,侃侃无倦」。
而《典论》只是一个开端。
曹丕召集了这些人,宣扬了自己的「教义」后,展开了中国首部皇家百科全书的编辑计画。
名曰「皇览」。
《皇览》的完成,基本上也在曹丕称帝之后了。
很多人都说,《典论》是曹丕为了争储才展开的写作计画。
不过我们尊重一下史料。
帝初在东宫,疫疠大起,时人雕伤,帝深感叹,与素所敬者大理王朗书曰:「生有七尺之形,死为一棺之土,唯立德扬名,可以不朽,其次莫如著篇籍。疫疠数起,士人雕落,余独何人,能全其寿?」
曹丕决定把《典论》拿出来广布,是因为他感受到人生的无常。
而他认为,著作比一个人生前的名声地位都还要重要。
这是一个文学狂人。
成为了皇帝。
但他也明白,乱世之中,需要的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。
魏文帝,曹丕。
http://www.intu.club/?p=7148
最新评论
Vswjx4
rNEfn8
guEXFu
7XW1Ww
qZtdZ
8kAj6o
Hi tһere to every , aѕ I am actually keren of reading thiѕ web site's post to be updated daily. It includes good material.
I added a new list. As you'll see it's bigger than most of them. I hope you all have had a great week!